得到《商业参考》主理人蔡钰正式回归。这一次,蔡钰将在新课《蔡钰·产品魅力30讲》中,基于多年在商业上的深入观察、案例积累,为你梳理出产品打造、品牌增长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蔡钰认为,这套方法论,也就是怎么通过提供情绪价值来提升产品魅力,能够帮助新消费品牌们,在市场增长红海中,找到产品如何让用户共情的叙事方法,从而获得用户青睐。
为什么情绪价值在今天是产品和品牌讲出好故事,获得用户认可的方法呢?蔡钰认为,这源于今天消费市场上,用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为你精选了一讲,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意味着居民消费结构、市场规模、创新条件都迈上了新台阶。消费行业,也成为近几年几乎公认的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那么,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下,用户偏好有哪些关键变化?要怎样在产品中嵌入情绪价值,激活用户需求?如何寻找、放大契合目标用户的价值点,又怎样讲出品牌的新故事?
你好,这里是《产品魅力30讲》,我是蔡钰。欢迎你和我一起从商业视角洞察人心。为什么产品在今天必须有魅力?当物质丰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消费行为就会取代生产行为,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也正在面临这样一个变局。今天,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又正走在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路上,所以我们也同样即将面对这个变化。这个变化会如何发生呢?在课程的第一个模块,我想跟你分享中国消费品公司们正在面对的几个新挑战。我们提到的新挑战有四个,其中三个来自消费者的小视角,一个来自时代的大视角。这一讲,我们先讲第一个。
今天中国消费者的第一个变化是,面对极大丰富的供给,人们看待消费、看待品牌的态度,正在从追随“教主”变成得自己挑选“人生配角”,这就要求新一代的产品家们,从“教主意识”切换成“配角意识”。01
教主意识与配角意识
什么是“教主”,什么又是“配角”?我来解释一下。
教主意识,就是我做一个好产品、给品牌立一个高级的人设,再说服潜在用户来认同和追随。
英特尔说,Intel Inside。欧莱雅说,你值得拥有。茅台说,中国茅台,香飘世界。特仑苏说,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这都是典型的教主意识,它们都是在暗示“我的产品有多么好”,“我的人设多么高级”,潜台词都是“我值得你追随”。
配角意识呢?配角叙事的潜台词是“你值得我服务”。我们来讲海底捞。
1994年,海底捞火锅横空出世,让市场感觉无比惊艳。当时黄铁鹰教授写了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也成为了市场上流传多年的方法论经典。海底捞刚诞生时为什么惊艳?
它其实没喊我多好,它是一个行动派,靠服务取胜。你肯定体验过,海底捞的服务像热毛巾一样滚烫,客人连等位时都能享受柠檬水、小零食、小桌游、甚至美甲,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被冷落或无聊。
这就是产品的配角意识,让客人觉得“值得这么好的服务”。不过,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海底捞的这套玩法,它的竞争压力就又大了起来。
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当教主还是当配角,是不是跟产品本身有关?比如像海底捞这样的餐饮服务业,还有工具属性的产品,手机、汽车,它们天生当然就是为人服务的,是不是天然就拥有配角意识呢?
也不尽然。你看小汽车,本来是妥妥的出行工具吧?但是乘用车品牌里,以教主自居的品牌一点都不少。
丰田的经典广告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车主在哪儿?不重要。
保时捷更直白,叫“你为风景停留,他人为你驻足”。你看,虽然我是出行工具,但你跟着我,你能光宗耀祖。这都是教主意识。直到2022年理想汽车发布了L9新能源车,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明显的思路改变。它把车厢当作家庭一居室来设计,把汽车定位成了“一个移动的家”,背后的思路是,车是为车主服务的。02
品牌教主意识的缘起
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市场上,“教主”式的产品和策略大获全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有它的历史原因。
中国今天成为接近全球的最大消费市场,不是自古有之的,也是过去40年一步一步走来。从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开始,到1990年初加速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跟国际市场的衔接,再到2001年加入了WTO所象征的全球化,中国自家市场的搭建过程,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我们几乎所有工业化、市场化的经验,一开始都来自于向外部的学习。
这就导致,我们对外部的商业力量一开始的姿态是仰望。当我们接触到第一批商品、第一批商业导师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只能是“怎么还有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这么厉害”。
所以过去这40多年来,中国市场上的标志性商品们,都很习惯享受这种教主的殊荣。比如1978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时装品牌皮尔·卡丹,一进来就成了中国人认为的最顶级的国际大牌。
1992年,美式快餐品牌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开了第一家店,开业当天就享受了北京市民排长龙的礼遇,一天就接待了4万多名顾客。
到了2000年代也一样,像诺基亚、宝洁这样的外企,不管是产品还是工作机会,都是市场仰望的对象。
再往后,到了2010年代,海淘流行起来了。中国人都出国买什么呢?买护肤品、保健品、电饭锅,甚至马桶盖、婴儿纸尿裤……连保温杯都要去日本买虎牌、象印、膳魔师,反正当时的人觉得,只要是海淘来的,都特别香。
2010年代还在中国市场享受教主红利的一个标志品牌是特斯拉,特斯拉2014年进的中国。当时的纯电动车其实充电续航挺麻烦,也不太智能,消费者的尝试成本挺高,但开惯了燃油车的车主们仍然宁可调整自己的使用习惯,去学习和适应特斯拉。特斯拉连同苹果这样的品牌,在各自的市场早期甚至享受过一波“超教主红利”,在当时,别家的产品不好用就是产品不好用,而特斯拉和苹果不好用,消费者却会下意识觉得,“是我用得不对”。03
本土替代渐次发生
以上是我们简单梳理的中国市场消费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40年就会发现,它不只是教主意识压倒性获胜的40年,它还蕴含了另外一条暗线:就是本土替代渐次发生的40年。
哪些品类在发生本土替代呢?从家电、服饰、科技软硬件,再到化妆品、零食饮料,都在此列。
当时间的进度条拉进到2010年代,尤其是2016年以后,在化妆品、零食和饮料等等行业。一大批本土的快消费品横空出世,开始跟国际品牌们分庭抗礼。你所熟悉的完美日记、花西子、元气森林、钟薛高、王饱饱,还有三顿半,都是那个时候起来的。
为什么那个时候会开始集中出现本土快销品创业呢?两个原因。
一个是中国的消费能力起来了。从2012年开始,国际品牌们为了争夺市场,开始把一部分产品设计职能从欧美总部放到了中国本土,以便打造出更懂中国的产品。这就开始给中国培养快消品的产品经理了。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制造的代工能力、物流能力,在国际订单和本土电商的调教下,也逐渐完善起来了。
于是,就有产品先锋意识到,“不就是消费品吗?我们可以自己做啊”。这个过程中,最有历史标记意义的公司是格力和小米。两家公司看到市场热捧电饭煲,都在2016年死磕电饭煲,到后来,小米甚至把自己的电饭煲卖到了日本。
在2010-2020这十年,主要崛起的本土消费品牌,集中在手机和快消品行业,这两个行业当时的主要使命是跟国际品牌竞争,所以它们卖产品的惯性也仍然沿袭了早年向外部导师学来的打法,去告诉市场说,“我也很强”,我也值得被追随。
所以你肯定记得,小米早期做手机的时候有一句著名口号,叫“不服跑个分”,意思是我的性能最强,这句话很有教主意识的代表性。
不过,在本土产品经理的努力之下,中国消费的观念慢慢醒过来了,“平替”这个词开始大行其道,大家都发现,原来外国大牌也是中国供应链代工的呀,原来本土的产品能力也很不错,甚至,本土品牌更懂我、更愿意低姿态地争取我。消费者看待产品和品牌的目光,慢慢从仰望变成了平视。等到时间线拉到2020年前后,叠加了贸易摩擦的因素,消费者对产品的这种平视,已经快速地扩散到所有消费品牌,不管它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一律平视。这背后,是中国供应链和产品能力快速过剩,相比之下需求反而变得稀缺,压力也就给到了供给方这一边。04
终点叙事与起点叙事
消费者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后,下一个心态转变很自然就发生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既然自己才是被商业力量百般争取的那一方,我就不用再把定义生活的权力交给消费和产品。
但你要是把这种心态转变称为“反消费主义”其实又太绝对了。因为人们并没有远离消费,而是带着自主性更清醒地消费:我购买和使用什么东西,不是因为它值得追随,而是因为它在某个具体的点上,确实能够优化我的生活和心情。
消费者们的这种心态,也就要求新一代的产品家们,需要把做产品的教主意识,转换成配角意识。谁是主角呢?当然就是消费者。
产品要做出这样的转换,关键在于完成叙事的转变。
教主的叙事是终点叙事,你追随我就完事,所以教主的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目标,都是论证自己有多好。
配角呢?配角叙事是起点叙事。在起点,我们预设你值得被我服务,我想要加入你,帮助你成就你的人生,改善你的生活。
在这样一条叙事线上,各种配角产品的营销工作反而会变得简单了。因为不同用户有不同的人生故事,只要把不同类型的用户典型给选出来,用他们的故事去触动跟他们相似的人,也就实现了产品扩圈。这同时,品牌的内涵也就丰富起来了。做一个品牌,仍然可以争取成为中国的爱马仕,但你这个“爱马仕”,怎么才能比你的竞争者更善于点亮中国消费者的人生,这是新品牌要做的新功课。
小结
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情绪价值,和一直以来消费行业说的品牌价值有什么不同?品牌价值当然也是一种情绪价值。但中国消费行业所习惯的品牌价值是只包含教主意识的,而今天我们讨论的情绪价值有更丰富的意味,它还纳入了配角意识
- 上一篇: 优秀员工沟通训练营
- 下一篇: 吴建国·华为人才管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