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我们很容易就被困在各种“牢笼”里,我们在这些“牢笼”里苦苦挣扎,殊不知,打开“牢笼”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尚在人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她在自己的新书《越过内心那座山》中生动地讲述了她治愈自己和他人的故事,展示了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宽恕的好途径——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患了癌症?为什么是我丢了工作?为什么是我的配偶出了轨?……一遍一遍地自我反问,一遍一遍地自我伤害,就这样让自己困在受害者的心态里。其实,苦难是人生的常态,而受害者心态则是可以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可以选择如何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应。我们可以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回应所遭遇的不幸,用“我现在怎么样了?”代替“为什么是我?”,你就会发现自己拥有了自由,就会把自己从受害者心态的“牢笼”中释放出来。
面对别人的期待,很多人习惯了“表演”——为了别人的爱戴而去获得某些荣誉、扮演某个角色或为别人提供某种关照。被抛弃是人类最早感受到的恐惧之一。因此,我们早早地学会了如何获得三个“别人的”:别人的关注、别人的喜爱、别人的认可。很多人选择做某些事或成为某种人,只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但是,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给别人是非常危险的,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一生,与他人的所有关系都会走向终结。很多人从小就被教导认为自己是谁不重要,表现得怎么样才重要;但其实,我们无论如何都是被爱着的,是自由的,可以犯错。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不再为了被爱而去努力,而是努力地更爱自己,走出自我忽视的牢笼。
面对至亲挚爱的离去,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过多的笑容代表对逝者的不敬,过多的玩乐代表对逝者的抛弃,过多的喜悦代表对逝者的遗忘。遗憾、懊恼、内疚……很多人被困在这些情绪中无法自拔,并借此逃避现实,否认自己的悲伤。但是,否认自己的悲伤无法帮助你疗愈,也不能帮你陪伴死者更长时间,而且还会缩短你与尚在人世的人相处的时间。我们要感受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悲伤,学会与它共处,最终走出悲伤,朝着一个更加快乐、积极,更有意义的目标前进。
诸如此类,相信很多人能从前文的描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些只是我们经常面对的心理困境中的几种。在《越过内心那座山》一书中,作者向我们描述了12种最普遍的心理困境,读完你会发现,将我们的心灵牢牢困住的,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植入脑海的想法;你会发现,获得自由所需的力量,其实就藏在我们的内心。
埃格尔博士用疗愈自己的刻骨创伤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
本书原著自面世以来,得到了许多称赞与认可,《今日心理学》评价道:“埃格尔的人生是人们可以从恐怖而强烈的创伤中获得治愈的例证。她告诉我们,虽然获得治愈的过程困难重重,甚至可能会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治愈是可能的。”
没有一座山不能翻越,没有一种痛不能治愈。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就能解救自己,让心灵得到自由。
让我们跟着这位心理学家,一起来化解自己的内心困境,活出真正的自在人生吧。
将我们的心灵牢牢困住的,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是我们自己植入脑海的想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我们不去坦然面对,却指责苍天不公,被困在受害者心态里;
面对亲朋好友的期待,我们隐藏甚至扭曲了真实的自我,被困在他人的眼光里;
面对至亲挚爱的离去,我们用懊恼和内疚逃避现实,被困在未解决的悲伤里。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本书描述的12种最普遍的心理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却不知道,获得自由所需的力量就藏在我们的内心;
我们都在自己建造的这些牢笼里苦苦挣扎,却不知道,打开牢笼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用她疗愈自己的刻骨创伤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
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就能解救自己,让心灵得到自由。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Edith Eva Eger)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尚在人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1944年,时年16岁的伊迪丝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经历了8个月的非人折磨后得到解救。
伊迪丝于1978年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数十年间一直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工作,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教授。
埃格尔博士曾多次登上荧屏,参加奥普拉脱口秀、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节目,与人们分享她获得治愈的心路历程,帮助他人摆脱创伤。她的自传《拥抱可能》(The Choice)获比尔·盖茨推荐,在世界多国畅销。
想象一下,假如你身处二战期间的欧洲,不幸被抓去集中营,每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和非人的折磨,你会怎么样?是抱怨愤怒、精神崩溃,还是忧伤哭泣、悲观抑郁,或是恐惧退缩,陷入绝望?
这种种反应,都如一座精神“牢笼”,会将你死死困住,失去对生命的期望和追求。
《越过内心那座山》的作者、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当年她跟家人被关进可怕的集中营时只有16岁大。
她也曾有过恐惧无力,体验过饥饿、丧亲、折磨、伤害、压迫和死亡威胁,最终得到解救时已被折磨得伤痕累累。
01看清消极内心的真面目
我们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自信和逃避,这种消极的情绪和痛苦大多来自于“习得性无助”。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读过很多“夜读”,反而越发焦虑,因为我们被现实不断击打,对“心灵鸡汤”式的道理已经免疫,当“夜读”准时推送,从最初的读有所感变成了索然无味,甚至倍增焦虑,现实让我们无法再相信理想主义的“道理”,也深感自己做不到那些“改变自己”、“提升生活”的小Tips,那么,我们不妨让“习得性乐观主义”来代替“习得性无助”,暂时放下那些小Tips。专注于自己的此时此刻此身,从你最拿手的那件事开始,认真体会此时此刻心流的愉悦和自由,感受心理的灵活性和韧性,然后用这种状态去做其他事,不断为成就感加码,获得“习得性乐观主义”,将消极内心里的“习得性无助”驱逐出去,才能走出低谷,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02用积极的想法代替消极的信念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关照内心的能力,当意识到自己被消极内心所支配,要及时抽离出来,改变那些有害的、不正常的或自我挫败的想法,用积极的、支持自己成长的想法代替那些消极的信念,打消掉禁锢自己的无形牢笼,将自己从无助的泥沼中拖出来。这是一种很抽象的描述,但是当你读了这本书,相信你就会更加明白。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12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受害者心态型、逃避型、自我忽视型、秘密型、内疚和羞耻型、未解决的悲伤型、僵化思维型、怨恨型、恐惧型、评判型、绝望型和不宽恕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心理问题并给出了易于理解的治愈良方,还列举有临床案例配合理解,可做日常闲读小书,也可以是深夜崩溃时的一剂强心针。
03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无论在事业、爱情、友情等等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爱自己,并且是无条件的爱自己。不要为了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而隐匿或否认真实的自己,持续地真诚地直面自己,从而更好地探索自身,真正地了解自己,爱自己并非孤芳自赏,而是不断探索自己新的可能,充满希望地生活——在困苦中能够意识到不论自己的痛苦多么强烈都只是暂时的,在顺境中能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活在当下,看清楚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克服种种障碍,成为唯一直接控制人生结局的人
- 上一篇: 吴军来信·世界文明史
- 下一篇: 年度得到|何帆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