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人类学20讲》,我是刘琪。
听到“人类学”三个字,估计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人类学?这是研究什么的呢?”
或者你恰好有一些了解。比如,人类学诞生于西方殖民时期,是研究原始社会的。再比如,人类学家研究的往往都是原始人,常常要跑到原始部落、荒山野岭,离现代社会特别久远,离我们也特别遥远。
但不管怎样,你脑子里一定满是疑惑——这都21世纪了,我到底为什么要学习人类学?人类学对我真的有价值吗?
表面上看,人类学确实好像离我们很远,感觉很高冷。但其实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人类学是一门最贴近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学问。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类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价值都比较单一,需求也很一致,骨子里还都是儒家那种家庭本位的思想。但是现在,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利,价值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人们越来越被割裂为一个一个孤立的个体。总之一句话,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部落化”。我们甚至从未感受到像今天这样的割裂。
其实不用我说,你应该对下面这些场景很熟悉——
同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但是大家的价值选择却往往很不一样。比如,爸妈希望我们一毕业就有一辈子的铁饭碗,早早结婚生小孩,但我们却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为此总是和他们发生争吵。
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每天一起上班,但是大家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模式也很不一样。比如,你可能喜欢欧洲杯和各种足球明星,而同事更喜欢日本漫画,平常开口说话,除了寒暄,连话头都接不上。
同一个社区,甚至是门对门的邻居,平常大家进出楼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可能你们彼此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对方是做什么的,也从来没有搭过话。
你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隔绝在自己的“部落”里,越来越难以理解别的“部落”里的人的想法和做法,我们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的割裂。而伴随着割裂而来,人与人的互相理解也变得越来越难,相处也变得越来越难。甚至我们三天两头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争吵,和暴力伤害的事件。
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那可能平时还必须思考怎么让企业更好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商务会谈的时候,你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大家的价值偏好和行为模式截然不同。如何玩转了国内市场之后,也能玩转国外市场?
这种情况你又该怎么办?
你发现没有,所有这些场景,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跟自己不同的人更好地相处?如何快速融入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部落”?
我提醒你注意,去观察跟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不管是这些人的价值取向,还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管是族群的风俗习惯,还是文明建构,这些恰好就是人类学要研究的东西、要获取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的男人,会在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生小孩?
再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们,要把朋友送给自己的礼物,转头送给另一个人,而对方不仅不恼火,还特别高兴?
还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的长官,会公开在下属面前毁坏自己积累多年的财物,并受到下属的拥戴?
……
所有这些和我们不一样,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有些奇怪的人和事,人类学都做了详尽的观察,并找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答案。
人类学解决了什么问题?
不夸张地说,人类学就是一门把“怎么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推演到最极致的学科。你看,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无非就是在陌生的地域和陌生的人相处的问题。而人类学要处理的,远比我们平日遇到的情形棘手得多——
奔赴原始部落,忍受文化隔阂,面对语言不通,在偏远山区里要什么缺什么,一待就是好几年。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学家还要快速地融入当地——不仅要客观冷静地体察当地人,更要在行为和价值上融入当地人的文化,更要被当地人真正地、全方位地接纳。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人类学家吐露心迹,人类学家也才能得到真实的研究结论。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有两个最基本的共识:
第一,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有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比猴子之间的更大”。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丈夫在妻子生产的时候,要模拟妻子生小孩的习俗,这放在我们身上,肯定特难理解。这是正常的。
第二,即使差异再大,人与人之间也是可以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虽然上面那个地方的习俗跟咱们不一样,但我们学习和了解之后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夫妻一起更好地抚养小孩。所以不管大家是哪里人,肤色有多不同,文化有多大的差异,我们都仍然有共同的人之为人的底色。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彼此尊重、可以互相理解的基础。
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不断进行着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工作,他们掌握了一整套快速融入和被陌生人接纳的工作方法,比如我会在课程里介绍的田野工作等等。这些方法,既是人类学的研究精华,也是破解与陌生人相处这个挑战的密码。
总之,如果你要和陌生人相处,你就一定需要人类学。只有站在人类学的视角和高度,俯瞰人类社会,了解人是如何同时在生理和文化属性上被建构出来的,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正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秘笈。而这些,是你学习一些地方的语言、上一些礼仪课做不到的。
这正是我们今天在“部落化”的世界生活,最需要的知识。
这门课怎么讲?
最后,说一下咱们这门课。
我是刘琪,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现在在华东师范大学给本科生讲人类学的课程。在这门课里,我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人类学讲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实说,人类学并不好讲,甚至可以说很难讲,因为它有非常多的学科分支,比如研究地方文化习俗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属性的生物人类学等等。同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比如法国派热衷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美国派喜欢去世界各地部落找不同,等等。
但我认为,所有这些都不是你最需要了解的,在课程里,我更希望给你交付的,是一套完整的人类学认知框架和行动方法。所以在这门课程中,你看不到完备的学科建构,相反,我会通过拆解你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现象,带你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一样的活法儿,给你揭示和你以往不一样的认知维度,从而为你展开人类学的魅力。而这,也恰恰是人类学最大的特色。
在接下来的20讲里,我们会分为五个模块——
第一模块,我会给你拆解人类学的价值、方法和成果,帮助你从宏观层面快速理解人类学在探索的问题。
第二模块,我会带你见证人类学的诞生,告诉你人类学是如何走出社会进化论的框架,成为一门真正进步的学科。
第三模块,我们一起探索形形色色的人类社会,带你看看古往今来的社会都有什么五彩缤纷的不同。
第四模块,我们一起追问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看看各式各样的人类社会背后,究竟有哪些不变的底色。
第五模块,我会带你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看看未来社会还会有怎样的可能性。
期待你加入这趟旅程,和我一起环球探险,掌握一套了解别人的好方法。
好,我们课程里见。
用户留言
- 上一篇: 刘玮·存在主义哲学20讲
- 下一篇: 饶胜文 秦始皇评传 罗振宇转述
火舞30赞
人类学不仅是着眼于解决当下的事物,还可以做为未来遇见未知事件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应用工具。大胆猜测一下!不久的将来,外星人到访地球并向地球发出信号,在现有科技完全无法翻译出讯息内容的时候,地球人要如何应答?难道只依靠物理化学天文数学进行纯科学理性的推导吗?这时候人类学可不可以作为另辟蹊径的破解突破口呢?还是,其实世界上已经悄悄有了以研究未来和地外文明接触为方向的“外星人类学”研究呢? 还比如假设未来太空移民已经实现,那么人类学家更应该把外太空作为一个重要的田野调查基地,甚至发展出一门“太空人类学”。你可能觉得这太科幻了,但我认为,未来离我们很近很真实,随着太空探测、遥感技术和空间站建设的发展,人类的征途必然是星辰大海,外太空的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生存挑战,更需要浩瀚博学的人类学家利用我们人类社会,几万年来积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提供星际旅行中,太空飞船上,那个独特的、浓缩的人类小社会的行动指导!
2021-08-27
Robert25赞
我一直都很想学人类学,特别是听过顾老师讲《想太多的人类学家》以后。学习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融入陌生群体。跨入一门新学科,完善自己的通识教育,了解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2021-08-26
乌尚书21赞
我们就是人类自身,那为什么要学人类学呢?是对自己进行研究吗,我理解人类学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从高处俯瞰人类社会的视角,就像你在山脚和山顶看到不同的风景一样,有了人类学的视角,也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 想起小的时候,当时没什么外部信息,感觉每个人被期望的未来都是类似的,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然后进入事业单位捧起铁饭碗,就能找到合适的伴侣,父母出去脸上也有光。可能很多人在这个氛围里也会感到痛苦,但也觉得大家都这样,生活本来就是苦的。 后来我们开始了解全世界的信息,知道其他国家不同形式的生活,你可能觉得有些国家或部落生活好怪,但也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有了这个视角,整个人生也变得更自由了。 老师讲到部落化这里,突然就被击中了。世界真的越来越成了部落化的社会,也可以讲是大家经常说的圈层社会了。尤其互联网上,可能人家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但你却从来没听说过,罗老师讲过,当快手网已经好几亿用户时,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现在不同的圈层不断出现,当你听说时可能是一个感受,但当你真的面对它,要跟它共处共存时,可能感觉到的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类学就是提供这个视角和方法的,之前看过挺多人类学的书,感觉研究方法差异很大,研究的对象也非常丰富,甚至都觉得这好像不是一个学科。这可能就是老师说的,人类学是把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推演到极致的,不给学科设限。期待继续学习!
2021-08-27
Dr. Best20赞
人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科学,虽然我们身为人,但我们对整个种群的发展历史所知甚少,很多证据都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而人类学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提供了“新知”。比如复旦大学金力院士研究表明,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智人是近十万年重新走出非洲的智人祖先繁衍的后代,而不是几百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历史上祖先们可能数次走出非洲,但是只有最近的这次才得以成功将人类这个物种播撒向全世界。此外,中国上古五帝中的尧舜禹禅让可能并不存在,尧舜禹更可能是三个部落的名字,而不是三个人的名字。并且,每次全力更迭都伴随着对前一个部落的屠杀,而非禅让。禅让制可能是中国古人的美好政治理想,而非现实。相信这门课将给你重新认识我们这个种族带来新的启示。
2021-08-26
徐瑞丹14赞
非常有幸在得到上可以系统地学习刘琪老师的这门课程,算是为我们这样的人类学爱好者打开了这门学科的大门,让我们窥见一斑。这门课的发刊词是让我最受启发和触动的,刘琪老师说到,“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利,价值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人们越来越被割裂为一个一个孤立的个体。总之一句话,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部落化”。我们甚至从未感受到像今天这样的割裂。” 回望我周围的生活,确实如此这般,同一个年级的同学,同一个住宅楼里的住户,同一个公司的同事,虽然处于共同空间,但心中所想却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时短暂的熟人相间,却没什么话可聊,“割裂感”很强。 刘琪老师继续说到,“所有这些场景,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跟自己不同的人更好地相处?如何快速融入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部落”?我提醒你注意,去观察跟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不管是这些人的价值取向,还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管是族群的风俗习惯,还是文明建构,这些恰好就是人类学要研究的东西、要获取的答案。” 这告诉我们,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要急着下判断,不要马上划分开来,可以去观察,去感受,乃至去理解。以包容的心态,我们甚至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他有他自己的发展轨迹,因而有他自己的选择和走向。好在人类学告诉我们,人与人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然而即使差异再大,人与人之间也是可以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这也是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妙的所在。 希望得到上面的每位学友,都可以走近人类学这门学科,甚至在刘琪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这门学科,让我们一起,越来越包容,包容世界的参差多态,感悟人类的种种奇妙。
2021-08-27
瑋瑋12赞
研究人最深层的学问就是人类学,这点让我颇感困惑,在经过大量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买书阅读、实务上观察人,我总觉得有些道理王秋雯说得通,但对於个体来说,总有例外。这例外始终给予我一个想像,是否人类文明发展,就是因为这些例外的交锋中,发展出独自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语言、认同。以人类这个顶层的视角来看,国家的区分或许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更该注重的,是我跟你之间的关系,延伸到我的家族,朋友,这家乡跟我的连结。 一个人无论走到何方,灵魂永远惦记着故乡。
2021-08-27
Charles11赞
人类学就是一门把“怎么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推演到最极致的学科。 就冲着这一句话必须下手!中国基本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阶段,我觉得也基本属于后半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大量的机会接触陌生人,不具备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何以立足!无疑理解陌生人是打开双方沟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2021-08-27
冬日骑出夏日汗7赞
上课啦,学科边界因为刘琪老师的加入,再一次得到拓宽,跟随刘琪老师,认识一下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到底在做什么。我先来~ 1、之所以对人类学感兴趣,有一个很朴素的理由,因为首先我是“人”。自然作为个体,我的生命有明确的起点,但令我好奇的是“人类”二字。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互相隔离,但又似乎存在某些纠缠,让我们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叫“人类”。 2、借用老师的一句话:“人类学就是一门把‘怎么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推演到最极致的学科”,的确是这样,我们理解的陌生人,可以看做人类在某些场景和阶段的“投影”,接纳客观存在的差异,理解他人,最终作为人类整体,理解自身,照进现实。 3、我有几个天马行空的思索,人类学家在做的工作,就像是时间的魔术师,通过虫洞穿越个体宇宙的穿梭者,面对丰富多元并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人类社会,既要切身走进去,也要理智的跳出来,既要有融入,也要讲方法。不断探寻自然世界人类所涉及的那些不为人知,容易被忽略的点,拓宽人类整体的认知边界。 4、结构化的观察和总结方法,人类学家待着专业而深邃的洞察力,代表人类,认识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做好我们自己。 5、相信每位加入课程的同学,都会有所收获,不仅收获专业的视角,也收获一份洞察自我的本领,观察人类发展的多元和集中视角。 6、多元是我们可以更包容的接纳、理解他人,集中便体现在可以聚焦当下自己的行动,能否为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积极的改变。
2021-08-27
徐彦超5赞
首先,“人类学”这个名字特唬人。 如果你之前没有相关的涉猎,恐怕会被它挡在这门“宝藏课程”之外,那可就太可惜。 如果你恰好之前读过《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这本书(ps. 得到有电子书),那么你对课程的理解也许会有一些基础。印象最深的是,项飙老师反复强调,要“把自己及周边的小世界观察清楚、讲清楚”。 怎么去观察清楚、讲清楚?在这门新课程中,你会知道,这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 田野观察。刘琪老师对这部分的内容专门进行了一节深入讲解,受益良多,也有一些自己的启发和思考。 “融进去,跳出来,再溶进去”,这是我对“田野观察”的理解。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通常反复遇到“道理都懂,但执行不力”的境况,背后的根源往往就在于,这个道理跟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跟自己所处的小世界是怎样的联系。这个关系或者联系讲不清楚,肯定无法执行,因为你无从下手。就像我们常说要“换位思考”,具体要怎么换位,你没经过对方的历程,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不过,所谓“观察”,并非仅仅是观察他者,我倒认为,应该先从自己出发。以“他者”视角来观察自己,也许你能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融入”当地,融入实际的原点。这算是我的一点小补充。 当然,就像老师在开篇中提及的,人类学就是一门把“怎么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推演到最极致的学科。我们最终还是要去学会并习惯与他者交流、相处、交互、协作。 从原始部落开始,直到今天乃至以后,我们在不断地拓展交互的边界,不断地去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你我都在社会这张大网里,没有人能真的完全脱离开而独自生活。 有交互协作,就有规范和准则;有网络,就有节点和连接。你、我、ta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纽带,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图景。表面看,这幅图景宏大而壮阔;但田野观察,将教会你把它还原成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体;还原到你我所处的环境及社会关系里,如此,才能更加鲜活。你可以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深入体察,也许能获得比以往更清晰的理解和认知。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机器在努力地尝试去模仿人类;而也有一些人把自己活成了机器,宁可每天去面对的是一堆数据,做分析、做推演,也不愿走到线下,不愿走到具体的场景里,这样自然也很难融入到生活里。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是如此,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也越凸显开来。 最后,隆重向你推荐刘琪老师的人类学课程,带你回到人本身,回到鲜活的真实世界!
2021-08-27
张文斌5赞
我想到塔勒布写的《黑天鹅》,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是人们言谈和写作中的常用词,指不可能存在事物,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 人类学有个特点是“捣乱”,其实就是去不断发现黑天鹅,特别是存在我们思想中、信念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影响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的黑天鹅。 这不是一门“有用”的课程,人类学不会给你具体的建议,没有拿来就可以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给到更多的是拓宽我们的认知,分析问题从哪里来,我觉得更需要多学习这样“无用”的课程,因为我们不需要别人为我们做决定,只需要有更多选择。
2021-08-27
胡越5赞
在听刘琪老师的人类学20讲之前,我脑海里想到的几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信息茧房,饭圈文化,民族,价值观, 以及我读过一本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听了发刊词了解到了解陌生人也有认知框架和方法的,很期待。